中医学绪论


春秋战国、秦汉——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
《黄帝内经》——现存最早的医学景点著作,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,奠定中医理论
《难经》
《神农本草经》——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
《伤寒杂病论》张仲景著)--东汉末年---医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书(后世分二部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)
《温病条辩》 (吴鞠通著)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
东汉医家华佗——麻沸散、五禽戏

金元四大家
刘完素 寒凉派:百病多因于火,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。
张子和 攻下派:邪去则正安,主张以祛邪为主,汗、吐、下。
李东垣 补土派:伤脾胃,百病由生,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。
朱震亨 养阴派 :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,张以补益阴津为主。

image.png
image.png

中医学

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的主要特点

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,从伏羲制九针、神农尝百草开始,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、诊疗文化、本草文化、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。
·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,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。时至今日,仍然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·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,服务于理性实践

定义与概念

定义: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,以临床实践为基础,强调整体观念,辨证论治和治未病,研究养生预防和治疗疾病,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。

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:
1、中医学理论体系,是包括理、法、方、药在内的整体,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。
2、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,以精气、阴阳、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,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,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。

基本特点

1、整体观念:
(1)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、
(2)人与自然的统一性
2、恒动观念
3、辨证论治——治未病

一、整体观念

image.png
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
以整体观念(holism concept)与现代医学模式(medical pattern)相比较,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,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——天人一体观。
现代医学模式:生物—心理—社会
biology-psychology-society
中医学医学模式:人(形—神)—自然—社会
human beings(body-spirit)-nature-society

(一)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

(1)生理上的整体性

人体由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、六腑(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)、形体(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)、官窍(目、舌、口、鼻、耳、前阴、后阴)等构成。
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、沟通。它们以五脏为中心,通过经络系统“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”的联络作用,构成了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个生理系统 。
image.png

(2)病理上的整体性

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,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,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。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;
调理五脏精气血可调节人之心理异常,如逍遥散、柴胡疏肝散可治疗精神亢奋或抑郁。

(3)诊治上的整体性

·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:通过观察分析形体、官窍、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,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—由外察内(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脏)。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。
·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。
—治内愈外。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。
—下病上取。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。
—上病下取。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。

(二)人与自然的统一性

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
天人一体”的整体观: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。大自然的阳光、空气、水、温度、磁场、引力、生物圈等,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、繁衍的最佳环境。同时,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。

(1)生理的影响

气候变化: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。人体生理: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。
地域环境:如江南多湿热,人体腠理多稀疏;北方多燥寒,人体腠理多致密。长期居住某地的人,一旦迁居异地,常感到不适应,或生皮疹,或生腹泻,习惯上称为“水土不服”。

(2)病理的影响

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,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,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,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,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、调节、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。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,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

(3)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

·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、心理和病理变化,故在养生防病中,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,“法于四时”,“四气调神”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
· 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,要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,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。
· 在治疗疾病时,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,即所谓“因时制宜”。

(三)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

人是社会中的一员,具备社会属性。人体的生命活动,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,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宗教、法律、婚姻、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,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、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。

(1)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:

社会环境不同,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。一般说来,良好的社会环境,有力的社会支持,融洽的人际关系,可使人精神振奋,勇于进取,有利于身心健康;而不利的社会环境,可使人精神压抑,或紧张、恐惧,从而影响身心机能,危害身心健康

(2)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:

不利的社会环境,如家庭纠纷,邻里不和,亲人亡故,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,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,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,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,甚至死亡。


二、辩证论治

· 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、是中医诊断疾病、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
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,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,
· 既强调辨证论治,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。
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: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,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
image.png


三、治未病

未病先防、
既病防变、
瘥后防复

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

一、司外揣内

通过观察外部的表象,以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,以表知里

二、注重整体研究

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

三、援物比类

取象比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