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五行学说
阴阳五行学说
阴阳五行学说: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,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认识论,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。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并渗入医学领域,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
中医理论体系形成----借助阴阳五行学说----生命起源----人体生理病理变化----指导疾病的预防、诊断、治疗
第一节 阴阳学说
阴阳学说: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,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
阴阳学说认为: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、这种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,实在阴阳两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
宇宙一切食物内部都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,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、发展、变化以及消亡的根本原因
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、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、相互依存极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。
由于阴阳两方面的不断变化,就构成了一切事物,且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
一、阴阳的基本概念
阴阳: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。
最初的含义:日光的向背,向日光-----阳 背日光-----阴
起源于《易经》八卦
· 晴朗天气与阴雨天气、 寒冷与炎热、 活动与静止、天与地、 上与下 、火与水、内与外等等相反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概括。
· 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(天地、火水、寒热)
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(人体内部的气血、脏腑)
二、阴阳的属性
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
普遍性和相关性、相对性和可分性
1、阴阳的普遍性
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,运用于一切事物的现象和分类归纳。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加以统之。
2、阴阳的相关性
阴阳的属性划分,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。
天地:天--地 冷热:冷--热 性别:男--女
动静:动--静
3、阴阳的相对性
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;不是静止的,而是运动变化的,随着特定条件(时间地点、对象)的变更,既在一定条件下,阴阳可以相互转化,阴可以变为阳,阳也可以变为阴,
如:白天、黑夜的交替。
如:60度的水同10度的相比属阳,同100度的相比属阴
4、阴阳的可分性
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。任何事物可一分为二,阴阳之中再分阴阳。
注意
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,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,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。
只有相互关联的—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,才能构成一对矛盾,才能用阴阳来说明。
三、阴阳的相互关系
1、阴阳的对立制约
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,其阴阳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· 对立既相反:如上与下、出于入、天与地、动与静、升与降、水与火等(性质相反)
· 阴阳相反导致互相制约: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,冰冷也可以降低高温;水可以灭火,火也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
2、阴阳的互根互用
阴阳是相互依存的,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。
· 自然现象:左为阳,右为阴,没有左就无所谓右,没有右,也无所谓左。
天 -- 地 寒 -- 热 上 -- 下
· 生理活动: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,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
物质是功能的基础,功能是物质的反映
人体正常生理活动
物质(阴)←协调平衡→功能(阳)
孤阴不生、孤阳不长
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消失了,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
3、阴阳的消长平衡
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,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。
• 阴消阳长:四季的冬→春→夏、气候从寒→热
子夜机体生理功能抑制→日中机体生理功能兴奋
• 阳消阴长:四季的夏→秋→冬: 气候从热→寒
日中机体生理功能兴奋→黄昏机体生理功能抑制
• 阴阳皆消:气(阳)虚→血(阳)生成不足→气血两虚
• 阴阳皆长:补气(阳)→生血(阳)→气血旺盛
4、阴阳的相互转化
阴阳这相互对立的两方面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,阴可以变为阳,阳也可以变为阴。
• 阴阳消长——量变
• 阴阳转化——质变
阴阳的消长(量变)和转化(质变)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
• “阴阳消长”是“阴阳转化”的前提
• “阴阳转化”则是“阴阳消长”的必然结果
阴阳的转化形式
• 渐变形式:白天、黑夜的交替,四季寒、暑的交替
• 突变形式:急性热病过程中,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虚脱,四肢冰凉
• 阴阳的对立制约、互根互用、消长平衡、相互转化是阴阳之间最基本的几个关系,这些关系之间不是孤立的,而是互相联系、互相影响、互为因果的。
• 阴阳学说贯穿在祖国医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, 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, 并指导诊断和治疗
四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1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
2、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
• 各种机能活动 — 阳
• 体内营养物质 — 阴
• 气 — 阳,气具有生血行血和统摄血液的功能
• 血 — 阴,血具有载气和养气的功能
3、说明病理变化
(4)阴阳转化: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
•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
• 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
4、指导疾病诊断
不管临床表现多么千变万化,错综复杂,都可以用“阴证”、“阳证”来概括。
• 辦别色泽分阴阳:色泽鲜明的,病属于阳;色泽晦暗的,病属于阴。
• 辨别声息分阴阳:语声高亢洪亮为阳,语声低微无力为阴;
呼吸有力而声高气粗为阳,呼吸微弱而声低气法为阴。
• 辨别脉象分阴阳:浮、数、洪、滑等脉属阳,沉 迟、细、涩等脉属阴
• 八纲辨证分阴阳。以阴阳为总纲,表、实、热三纲属于阳;里、虚、寒三纲属于阴。
因此,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要任务。
5、指导疾病治疗
总结
整个人体并疾病的发生、诊断、治疗都可用阴阳来说明
第二节 五行学说
五行学说认为,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,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,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殷商时期《尚书大传》: “水火者, 百姓之所饮食也;金木者,百姓之所兴作也;土者,万物之所资生,是为人用。
一、五行的基本概念
五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
行:运动变化、运行不息的意思。
五行: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。
二、事物的五行分类
1、五行的特征
木的特性:木曰曲直,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等特征
火的特性:火曰炎上,具有温热、升腾、向上的等特征
土的特性:土爰稼穑,具有生化、承载、受纳等特征
金的特性:金曰从革,具有潇杀、潜降、收敛等特征
水的特性:水曰润下,具有寒凉、滋润、向下、静藏等特征
2、事物的五行归类
事物的五行归类:后来人们就用“比类取象”的方法,把自然界的事物及人体脏腑组织、病生理现象,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。
(会考)
三、五行生克乘侮
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、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。
• 五行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,在自然界属于正常情况,在人体则属于生理现象。
• 五行乘侮,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,在自然界属于异常情况,在人体则属于病理现象。
2、相乘相侮
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表现
相乘 — 相克太过,超过正常约制程度
相乘的原因:
一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(不及),如土虚木乘;
二是五行中某—行过度亢盛(太过),如木旺乘土。
相侮 — 相克的反向,亦称“反克”
相侮的原因
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强(太过),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,弱者不能克制强者,反而被强者所克制。
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度衰弱(不及),被克方相对过强,弱者不仅不能克制强者,反而本身被强者所克制。
四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(一)解释生理现象
• 说明五脏的生理现象
肝--木、心--火、脾--土、肺--金、肾--水
•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
肝生心、肝藏血可以济心
心生脾、心阳可以助脾阳
脾生肺、脾健运可以益肺
肺生肾、肺气清肃可以助肾纳气
肾生肝、肾精可以养肝血
(二)解释病理现象
1、相生关系的转变: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
• “母病及子” 病变母脏累及子脏,肾病变累及肝,肝肾精血不足
• “子病及母”病变子脏波及母脏,心血虚累及肝,肝血不足
2 、相克关系的转变: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
• 相乘—相克太过,超过正常约制程度,一行太强 一行太弱
肝木乘脾土
• 相侮—是相克的反向,亦称“反克”,一行太盛 一行太虚
肺虚肝旺,肝来侮肺,肝火犯肺
(三)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
1、控制疾病传变
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,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。在治疗时,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,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。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,来调整其大过与不及,控制其传变,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。
• 肝气太过,木旺必克土,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。脾胃不伤,则病不传,易愈。
2、确定治法治则
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
补母:虚则补其母
• 如肾阴不足,不能滋养肝木,而致肝阴不足者,其治疗,不直接治肝,二补肾之虚。
• 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使,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,可用补牌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。
泻子:实则泻其子
• 肝火炽盛,可采用泻心的方法,有助于泻肝火。
滋水涵木:滋养肾阴以养肝阴肾阴亏损,肝阳偏亢(高血压)
益火补土:温肾阳,补脾土,温肾健脾,肾阳不足,脾阳不振(五更泻)
培土生金: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,补养脾肺法(复感)
金水相生:补肺滋肾,滋养肺肾阴虚(肾阴不足咳嗽)
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
抑强:用于相克大过。如肝气横逆,犯胃克脾,出现肝脾不调,肝胃不和之证,用疏肝、平肝为主。抑制其强者,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。
扶弱:用于相克不及。如肝虚郁滞,影响脾胃健运,治易和肝为主,兼顾健脾,以加强双方的功能。
培土制水法:温运脾阳温肾健脾,治疗水湿停聚
佐金平木法:泻肝清肺,肝火旺,咳嗽
泻南补北法:泻火补水法,泻心火滋肾水
3、指导脏腑用药
按药物的颜色:青色的酸味入肝,赤色的苦味入心,黄色的甘味入脾,白色的辛味入肺,黑色的咸味入肾。
4、指导针灸取穴法
5、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: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
五、阴阳与五行的关系
在中医学里,阴阳与五行皆以是从宏观自然现象,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,用取象比类的方法,来分析、研究、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,并指导临床辩证与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