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染病学总论


掌握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
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理论,基本概念,基本方法
认识突发或新发传染病


概念

——感染性疾病
——传染病——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

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

一、感染的概念

感染:病原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
感染病:感染后的临床或亚临床表现
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
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(E. coli, Pseudomonas, Fungi)
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

二、感染过程的表现

1.清除病原体 elimination of pathogen

(1)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non-specific immunity
(2)特异性免疫功能 specific immunity
— 主动免疫 active immunity
— 被动免疫 passive immunity

2.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

•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,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,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、体征,甚至生化改变,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
• 病原体通常被清除,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

3.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

•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不但诱发免疫应答,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,导致组织损伤,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
•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,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,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

4.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

•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,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,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
分类:
— 按病原体: virus carrier, bacteria carrier(病毒/细菌)
—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:convalescent, healthy or incubatory carrier
短于三个月,急性,长于三个月慢性?(原来的考点)
— 按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: acute or chronic carrier

5.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

病原体感染人体后,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,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,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
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?
image.png
(原来考过,即发生的频率,从上到下频率变高)

三、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

——病原体的致病能力

1、侵袭力

• 直接侵入人体
• 先黏附于肠或支气管黏膜表面,再侵入组织细胞,如志贺菌、结核分枝杆菌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能表达受体(定植因子)和小肠细胞结合
• 通过细菌表面成分(如伤寒沙门菌Vi抗原)抑制吞噬而促进病原体扩散

2、毒力

(了解,没考过)
• 毒素
— 外毒素
— 内毒素
• 其他毒力因子
— 穿透能力
— 侵袭能力
— 溶组织能力

3、数量

• 同一种传染病,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
• 不同的传染病,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

4、变异性

• 变异因素
— 环境 environmental、药物 drug、遗传 hereditar
• 变异类型
— 致病力变异 pathogenicity variation
— 抗原性变异 antigenic variation
— 耐药性变异 drug-resistant variation

四、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

保护性免疫应答: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

• 非特异性免疫
— 天然屏障 natural barriers
—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
— 体液因子 humoral factors
• 特异性免疫
— 细胞免疫 cell-mediated immunity
—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

变态反应:促进病理改变

— 特异性

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

一、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

• 入侵部位 position of invasion
• 机体内定位 location in the body
• 排出途径(这个考过选择题,隐性携带者or?)

二、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

• 直接损伤 direct damage
• 毒素作用 action of the toxin
• 免疫机制 immunity mechanism

三、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

• 发热 pyrexia
• 急性期改变
— 蛋白代谢
— 糖代谢
— 水电解质代谢
— 内分泌改变

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

一、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

传染源

— 患者
— 隐性感染者
— 病原携带者
— 受感染的动物

传播途径

— 呼吸道传播
— 消化道传播
— 接触传播 contagious transmission
— 虫媒传播 arthropod-bone transmission
— 血液、体液传播 blood, blood products and body fluid
— 其他:mother to infant (vertical transmission)

人群易感性 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

— 易感者
— 流行的周期性
— 人工免疫影响流行的周期性

二、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

自然因素

— 疫源地 focus of infection
—自然疫源性传染病/人兽共患病

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

社会背景、经济情况、文化水平、抗流行病措施

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

一、四大基本特征

1、病原体 pathogens

• 有特异性
• 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

2、传染性

•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
• 可依据传染期隔离患者

3、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

• 流行性 endemic
• 季节性 seasonal distribution in time
• 地方性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space
• 外来性 exotic (e.g. cholera and yellow fever)

4、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

• 属特异性、主动、保护性免疫
• 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
• 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再感染、重复感染

二、急性传染病的四期经过

1、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

• 常态分布
• 随病原体的种类、数量、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
• 潜伏期短的传染病,流行时往往呈暴发

2、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

• 非特异性
• 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
• 一般持续1~3天

3、症状明显期

•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
•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
•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,即顿挫型

4、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

•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,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
• 可残余病理改变(如伤寒)或生化改变(如病毒性肝炎),病原体尚未能被完全清除(如霍乱、痢疾)r
• 可出现再燃、复发(会考名词解释,英文?)

三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

• 发热 fever:三个阶段、5种热型
• 皮疹 rash:时间、分布、次序、形状
• 毒血症状 toxemic symptoms
• 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MPS

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

临床资料 clinical data

— 详尽的病史、细致的体检

流行病学资料 epidemiological data

— 发病年龄、职业、季节、地区,集体发病史
— 预防接种史、过去史、家族史

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data

— 常规检查、病原学检查、免疫学检查等

病原学检查

— 直接检出
—分离培养

分子生物学检测

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 assay
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

免疫学检测

— 特异性抗体检测
— 特异性抗原检测
— 免疫标记技术
—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

其他检查

支气管镜、胃镜、肠镜、EUS、MRI、CT、DSA等

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

• 一般及支持疗法 general and supporting
• 病原/特效疗法 anti-pathogenic
抗菌治疗
抗病毒治疗
抗寄生虫治疗
免疫治疗
• 对症疗法 symptomatic
• 中医中药 Chinese traditional

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

控制传染源

— 病人: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及时上报
— 接触者:检疫、密切观察、药物预防/预防接种
— 病原携带者:治疗、教育、调整岗位、随访观察

切断传播途径

— 主要针对:消化道传染病、虫媒传染病、寄生虫病
— 方法:消毒(预防性和疫源性)、杀虫、卫生措施
隔离:严密隔离,呼吸道,消化道,血液体液,接触,昆虫,保护性
消毒:卫生运动,搞好环境

保护易感人群

— 特异性主动免疫:疫苗、菌苗、类毒素
— 特异性被动免疫:抗毒素、丙球、高滴度免球
特异性:营养,锻炼,提高生活水平
非特异性:预防接种

我国法定传染病

甲类(2种)

鼠疫、霍乱
其中:SARS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

乙类(26种)

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、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、脊髓灰质炎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麻疹、流行性出血热、狂犬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、炭疽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肺结核、伤寒和副伤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百日咳、白喉、新生儿破伤风、猩红热、布氏杆菌病、淋病、梅毒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血吸虫病、疟疾 、甲型H1N1流感 (09年)

丙类(11种)

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腮腺炎、风疹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麻风病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、黑热病、包虫病、丝虫病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、手足口病(08年)